MCPLive > 杂志文章 > 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2009-06-30《微型计算机》记者《微型计算机》2009年6月下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南濒练江,位于潮阳、潮南、普宁三地交界,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
13.9万人,下辖27个村。2004年,《微型计算机》曾对这座号称中国电子垃圾集散地的小镇和距离它不远的揭阳进行了实地暗访:那里四处可见堆积成山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洋垃圾倾泻与此,一些简易的作坊中,当地人用低级的处理方式从中解析出金、铜、铝等一切能赚钱的东西。这里的水塘大多是一种病态的青黑色,黑色的浓烟肆意地在背街小巷翻滚,顽皮的孩童甚至在垃圾山中找寻自己的玩具。

数年过去之后,贵屿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况?为何这里的电子垃圾源源不绝?为何在这里能形成一个电子垃圾“产业链”?难道当地人并不知道他们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园?本刊记者再度深入贵屿,带回了详尽的一线调查实录。

污染,仍在继续

为了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牵头,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把贵屿镇列入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也是唯一的镇级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而当地政府也从2004年开始,积极展开了各项整治工作。

然而,今年5月13日记者刚到贵屿就发现,这里电子垃圾的原始拆解仍在继续。除了一些街角的绿化和污水的治理,这里的环境状况对比4年前看不出太大改善——显然,由于过去对于环境的破坏太过严重,因而很难在短短几年就有什么改变。此外,我们还发现,与5年前不同的是自己迎来更多的却是当地人的警惕,这使得记者的采访遇到了不少困难。在洗金厂外,当地出租车司机甚至提醒记者,别让工厂里的人看到相机,哪怕是手机也不行(因为有拍照功能),因为“任谁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外地人”。

在当天傍晚,记者以问路为借口,透过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看到一个家庭作坊里一位正在烤电路板的中年妇女,竟然要透过闻烤板中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不同,从而来辨别取出的元件是什么物质的集成元件。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这种作坊并没有以前那么明目张胆。与5年前相比,尽管基本的拆解仍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但是由于媒体频繁曝光,从前在街头进行的“烧板”转入了室内,会产生大量浓烟的“洗金”操作大部分改到了晚上进行,从前密布在镇子里的黄烟作坊转移到了野外河边。而且一些依稀记得的地方也有数家已经关门停工,据当地人透露:那里的老板要么受不了这里的环境,去外地做别的行业,要么是因为金融危机和政府的整治,觉得赚不到什么钱了;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正他们之前也赚够了”。

数字看贵屿

贵屿全镇从事回收、拆解、加工生成再生资源与销售的,共计300多家民营企业,5500户家庭作坊,从业人员6万多人。

贵屿年拆解加工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155万吨,为国家提供再生五金、塑料、二手电子元器件及其产品150多万吨。2007年当地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行业创产值近15.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90%以上,上缴税收1600多万元。

在贵屿,每年深加工生产各种五金材料达60万吨,相当于开采了200万吨矿石,被人们称为“城市矿山”。

目前,贵屿镇从事废旧电子电器和塑料回收、拆解、加工、利用的有21个村,其中含电器拆解专业村5个,电子及线路板拆解专业村6个,电线电缆拆解专业村2个,塑料、五金加工利用专业村7个。

全镇在外专门从事废旧家电回收购销的供销员达3000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购销点达1000多个,本地的销售门店有700多个。

目前全镇已建成南安、贵屿两个电子专业市场,合计面积达36000平方米以上,预计年销售额近6亿元人民币。

每天进出贵屿的车辆平均达700多辆,日客流量达2000~3000人,贵屿成为全国废旧家电、塑料、五金再生资源的集散地。

——数据来源于贵屿镇政府关于当地电子电器废旧回收利用产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共有评论(5)

  • 2009.07.13 10:32
    5楼

    血淋淋的事实啊!我感觉 焦点访谈都应该报道下。 可后来又想想,即便政府阻止了,他们还是会埋怨政府说把他们的工作(经济收入)弄没了。 环保,任重而道远啊,我感觉我们还是要主动的去节电作为重点,比如材料环保,节能高效的产品等,不要依赖着每天减少使用量来实现环保(不必要的浪费当然要杜绝),因为例如冰箱买来就是要一直用的啊,不能说为了环保每天少用5小时冰箱吧。电子产片要能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做到环保,而不是降低消费者的需求去环保,或者为了满足消费者而不顾环保。

    (0) (0) 回复
  • 2009.07.08 16:27
    4楼

    感觉应该放到科技博览里放一期,多做些电视报导。

    (0) (0) 回复
  • 2009.07.02 20:39
    3楼

    没想到就在身边,呼呼~对这类调查很感兴趣~

    (0) (0) 回复
  • 2009.07.01 22:54
    2楼

    监督力量不够,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惯例,再加上劳动力的充裕和生活所迫,这种地方的存在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即使是违法的、损害性极大的存在,在中国,环境方面的违法成本太底,法律的实施又常常在现实压力的阴影之下。太令人失望了,MC的此篇报道,让人觉的为了中国的明天,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

    (0) (0) 回复
  • 2009.06.30 18:01
    1楼

    MC的这期报道,有点像一些新闻周刊。难道MC以后要设置一个特别介绍这些内容的版面,有点期待。

    (0) (0) 回复

用户名:

密码: